张锐

(GMT+08:00) 2016-06-21 12:52:02     Redaktoro:Li Lu

  张锐是国内领先的社会化营销系统、营销大数据解决方案与整合服务提供商"时趣"的CEO。他拥有知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法律和经济双学位,在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有过超凡的工作经历,最终放弃百万年薪,归国创业,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营销领域大展拳脚,开创出一片天地。这样一个创业者,他是如何在"互联网+"的潮流中乘风破浪,又是如何抓住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使"时趣"成为行业内领先的移动社交时代企业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对张锐进行了专访。

  创业,是张锐大学时代就萌生过的念头。也是在那时,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深深吸引了张锐。

  "因为我是(19)98年进的大学,1998年到2000年是中国第一次互联网高潮。那次互联网高潮主要发生在大学校园里,因为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人群。所以那时就对互联网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和冲击,就想去创业。后来阴差阳错这个事情没有做成。" 

  大学毕业后,张锐选择到摩根斯坦利工作,挣到了未来创业的第一笔资本。拿着这一年的工资和奖金,张锐在2006年开始了他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路。他说,当时的创业成本还比较低,这也是一个有利条件。

  "互联网创业最大的成本有两个:一个是房租;另外一个是人的工资成本。06年的时候还是很便宜的,那个时候还允许在民宅里面注册公司。所以当时我们就在(北京)现代城,找了一个一居室。一个月才5、6千的房租。然后那个时候一个互联网工程师的工资也才5、6千。这两年这些都已经翻了许多倍了。" 

  2006年至2010年,张锐的创业项目是做一个社交网络平台,有点儿像后来的开心网、人人网。在这四年间张锐建立起一个小团队,大概有三十多名员工。但是,到2012年的时候,张锐的社交网络平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他开始考虑转型,寻找新的商业方向和商业模式。

  正在这个时候,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新浪微博的大热。新浪微博借鉴国外社交平台的开放性战略,将社交平台变成一个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在这个系统上继续做软件,搭建一些应用。这样的开放性系统在技术方面创造了很多可能性,因为社交平台上有大量的数据,有交织的社交关系,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果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和使用,就能为企业和用户创造出很多新的价值。

  新浪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动社交的发展,探索了媒体属性以及社交属性结合的商业模式。这为张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利用移动社交为企业提供营销方案。他说,移动社交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企业和媒体还有消费者的关系。在过去,企业、媒体和消费者这是一个链条,企业想影响到消费者需要通过中间的媒体,然后通过广告的方式,或者是公关的方式,通过媒体影响消费者,这个模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移动社交出现了之后,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在移动社交上可以免费的和消费者直接建立关系。

  "这个过程,主要要靠企业自己想办法,跟自己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建立关系。建立起关系之后,企业就变成了一个媒体。这个媒体在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自媒体。其实每个消费者也是一个自媒体。那么企业营销的核心逻辑就变成了如何管理企业自媒体,让每个跟企业有关系的消费者拿出他们自己的自媒体,帮助企业做营销。如果这一点实现了,企业就多了很多的媒体资源。" 

  张锐在2010年就看到了企业营销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以及变化带来的商机。于是,2011年,公司果断转型成为移动社交时代企业营销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经过四五年的不断发展壮大,"时趣"现在已经拥有将近一千名员工,为包括宝洁、腾讯、Airbnb、爱尔康、三只松鼠、褚橙等在内的超过100家大型企业和1000家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展望"互联网+"时代下的创业之路,张锐说:  

  "社交媒体还会继续发展,每个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重要。机会无穷无尽,但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我觉得,对创业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减少犯错误的频率和在犯错误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一个高速增长。否则,就有可能稍微一打盹,稍微走偏了,就被别人超过了。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既然选择了创业,肯定要面对这样的压力。" 

Fotaro

©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CRI. All Rights Reserved.Pri ni   |  Kontaktu Nin